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保护市场不受廉价进口商品的影响?什么时候良性竞争会变成“倾销”?

跨国公司一方面抱怨竞争对手不公平地获得政府补贴,另一方面又向政府请愿要求减税和补贴,这是一种微妙的自相矛盾的喜剧。当对你不利时,所谓的“不公平优势”就变成了对你有利时的“支持国家利益”或“公平竞争环境”。

当然,也有灰色地带,这就是国际贸易政治如此复杂的原因。就像“倾销”一样——用廉价产品(通常低于成本价)充斥市场,试图抢占市场份额,甚至把成本更高的竞争对手挤出市场。抛售者愿意承担短期的财务损失,因为他们认为一旦他们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增强,就会获得更大的利润。

当倾销行为公然而咄咄逼人时,既有市场参与者完全有权利大声疾呼,政府也会定期进行调查并提高进口关税,以试图阻止这种行为。但各国保护本国利益的力度却大相径庭。欧盟(EU)和美国最近都对中国廉价钢铁征收关税——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英国钢铁业衰落的原因——但关税水平相差甚远。欧盟的进口关税约为13-74%,而美国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发生纠纷后,对某些类型的钢铁征收了超过500%的关税。

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低利润的大宗产品,似乎存在着一个或多或少持续不断的指控和调查循环——在执法方面的结果各不相同。欧盟目前正在调查涉及酒石酸、硝酸铵、硅铁和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的案件,而一份新的请愿书正在提交美国四大聚合物生产商据称,巴西、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韩国和台湾的PET制造商在美国以低于“公允价值”的价格销售他们的树脂中国和印度聚四氟乙烯(PTFE)生产商正在向美国倾销产品。另一方面,欧盟于1月取消了对中国PET的反倾销关税,并对中国PET征收关税印度的宠物将于2018年到期。

不同的政府对本国生产商应受到何种程度的保护有不同的看法,企业自然会抓住机会获得竞争优势(或压制竞争对手)。但在公平竞争和迫使外国竞争对手逆风而上之间有一条微妙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