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3C

来源:©Kellie Holoski/Science

研究人员使用碳化铁薄膜(Fe3.C)用交错排列的铁三聚体(Fe3.),它们作为连接位点(称为活性中心),在该模型催化剂表面形成聚乙烯。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链引发基团(= CH-CH .3.)被观察到与这些中心结合,允许通过插入更多的乙烯分子形成更长的聚合物链

研究人员第一次可视化了从简单单体逐步形成聚乙烯的过程。他们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实现了这一目标,STM提供了原子分辨率,以跟踪催化剂表面聚合物链的传播情况。实验证实了60年前提出的一个经典反应机制。

中国北京大学的首席作者吴凯解释说,这一发现是偶然的。他说:“我们尝试了碳化铁,因为它也适用于类似的反应……幸运的是,它还催化了乙烯聚合。”这种非常活跃的固体表面与先进的STM技术一起是可视化反应的关键。

图像显示了单体的吸附,初始中间产物乙基的形成以及聚合物链的逐渐增长。聚合物专家解释说,这为最初发表于1964年的cosse - arlman假说提供了直接的力学证据,该假说仍然难以捉摸克莱尔马洪来自英国杜伦大学。她说:“这表明聚合物链是通过插入单体单元到金属-碳键中来传播的。”STM在催化剂表面清晰地显示了它们。她补充说:“(这些)是聚合过程的非凡图像。”

这种机制,也被称为配位聚合,控制着传统的催化过程,如齐格勒-纳塔。Wu解释说:“我们直接观察到,这种链是通过插入乙烯生长的,没有任何额外的引发剂。”尽管这项研究是基础性的,但它可能具有工业意义。马洪说:“聚乙烯生产(通常)使用表面支持的催化剂……这篇论文增强了我们对聚合过程的理解。”尽管如此,吴教授仍然持谨慎态度,液相和气相中类似的转变可能遵循不同的途径——即自由基反应。

分子和催化剂的电影一起构成了一个强大的工具,以辨别可能的途径,说乔·帕特森,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作为材料科学和电子显微镜方面的专家,他理解从STM图像中得出结论的挑战。“对于受过训练的人来说,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明显。“因此,为了确保记录下每一步的高质量图像,研究人员在室温下进行了聚合。”然后,为了拍摄和表征更难以捉摸的中间产物,他们偶尔会淬火反应,将温度降低到10K以下。“这个‘冷冻’过程保证了更好的分辨率,”吴说。

帕特森说,此外,显微镜学家经常用计算模拟来补充直接可视化。他补充说:“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使用DFT(进一步)观察乙烯在表面的吸附情况。”“我们还进行了STM图像模拟来确认结果,”Wu解释说。研究小组将计算机生成的图像与真实照片进行了比较,以证实他们的假设。除此之外,这一策略还揭示了活性位点——由三个铁原子组成的簇。该物种在显微镜下的亮度帮助研究人员定位最初的中间产物,并确定反应的第一步。

显示聚合发生的动图

生长中的聚乙烯低聚物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图像。研究人员希望对聚合物行为的更详细的机制理解将有助于工业和回收工作

帕特森解释说:“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个环境,第一次观察这种化学反应,(测试)一个基本的假设。”他补充说:“理解这些分子途径将为聚合物化学领域带来新的知识。”在未来,Patterson设想应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相反的反应——解聚反应。掌握这样的机制将成为解决塑料问题的关键。

Wu补充说:“我们的方法有望很快揭示更多的机制,这是聚合物化学的基础和挑战。”而且,多亏了先进的显微镜技术,“眼见为实”。